学术交流

学院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报告】山西师范大学生物与生态修复学术交流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11-20阅读数:

会议背景

 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和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在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

山西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不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且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比例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3。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煤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内外对能源、矿产的巨大需求,使得采矿业得以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然而,煤炭的大量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破坏耕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贫瘠化和盐碱化成为矿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发动校内相关专家,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环境生物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二、会议主题:环境生物与生态修复。

三、会议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师范大学科技处合办。

四、会议地点: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

五、会议时间:20181122-20181123日。

六、会议负责人:张丙昌副教授,电话:18699126899

会议秘书:王蕾老师,电话:15035768259;赵峰侠老师,电话:13653697104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18年11月17日

 

1. 日程安排:

11月22日:会议报到(思麦尔酒店:一楼大厅)

11月23日:学术论坛

11月24日:离  会

2. 会议地点: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

3. 报告时间:主题报告30分钟(含提问时间)

4. 用餐、乘车等具体事宜:

日期

时间

地点

备注

22

18:30

思麦尔大酒店


23

07:00

酒店2

早餐

08:00

麦尔酒店门口

乘车

08:10

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

学术论坛

11:30

思麦尔酒店

午餐

14:20

思麦尔酒店门口

乘车

14:30

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

学术论坛

18:00

思麦尔酒店

晚餐

24


离   会


5. 费用:本次会议不收取注册费。

6. 会务组联系方式:

王蕾(0357-2051200,15035768259)

赵峰侠(0357-2051200,13653697104)


 

会议特邀专家简介与报告

 

赵建成教授

报告题目: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赵建成教授,男。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专业技术二级),博士生导师。植物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带头人、博士点负责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苔藓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科学技术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杜鹃花协会常务理事,石家庄市风景园林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苔藓植物学家学会(IAB)会员等。

研究方向:主要在苔藓植物生物学、植物区系地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尤其对苔藓植物(真藓科、大帽藓科等)分类、华北植物区系分布和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有较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苔藓植物原丝体发育实验研究体系。对河北和新疆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真藓科植物分类学研究东亚真藓科植物分类与区系研究中国缺齿藓科植物分类学研究4项, 合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参加完成中美合作的美国国家自然地理学会(NGS)基金资助项目两项。主持完成环境保护部项目2项以及河北省委托项目1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2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命名发表植物新种/分类群11个。

E-mail: zhaojiancheng@mail.hebtu.edu.cn

 

 

陈兰洲教授

 

报告题目: 藻类修复退化土壤的技术及机理

 

陈兰洲教授生态学博士,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第五批)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2011-2012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生态毒理与水体生态研究;蓝藻修复退化(荒漠化)土壤的机理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结皮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转换的机制(31870432)”、 “多糖在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及演替中的作用(31370421)”、“荒漠结皮中的藻类响应UV-B辐射及可见光的机制(30500068)”、“荒漠结皮区土壤蓝藻和植物相互作用研究(30970446”、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紫外辐射控制三峡库区藻类水华技术研究”(2009ZX07104-005-02)、武汉科技晨光计划“草藻灌菌联合修复退化土壤的研究” 973子专题“利用丝状蓝藻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已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文章30余篇,分别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

E-mail: chenlzwhu@163.com



卜崇峰研究员

 

报告题目: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及其培育恢复

卜崇峰研究员:男,自然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土壤结皮的发育机理及其侵蚀效应2005/3-2005/6于香港中文大学就三峡库区植物篱复合耕作模式的侵蚀效益及其养分循环特征进行了学习交流。2006/7-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研究工作;期间分别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学院和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土壤结皮,重点关注其发育机理、空间分布、生态功能及其干扰响应、培育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探讨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规律及其侵蚀防治技术,参与相关规范、标准、政策的制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等课题10余项,承担完成各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监理、验收评估等技术咨询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E-mail: buchongfeng@163.com

 

 

郑云普副教授

 

 

报告题目: 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增温和 CO 2 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

 

郑云普自然地理学博士,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新世纪333人才工程”人选。 现任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系副主任,河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到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留学。主要从事农业水土资源综合管理与调控、农作物生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机制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至今已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包括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论文被Google Scholar数据库引用500余次,被SCI 数据库引用300余次。其中,与合作者共同发表在《生态学报》上的一篇论文获得2008-2012年度中国生态学会优秀论文奖,该文并于2015入选Frontrunner 5000”。长期担任《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BMC Plant Biology》、《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等国际SCI期刊杂志的审稿人。

E-mail: zhengyunpu_000@sina.com


 


校内报告专家

 

张丙昌副教授

 

张丙昌,男,生态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土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取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主要开展荒漠生物结皮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2012年-2013年于美国约翰卡罗尔大学藻类学家Jeff Johansen实验室做访问学者。2017年10月以学校四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调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开展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蓝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合干旱半干旱区,深入挖掘蓝藻的物种资源,开展其分类学、系统演化和资源利用等研究工作;2)土壤环境微生物研究,包括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与环境驱动因素,揭示自然与人为干扰条件下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3)生物结皮与恢复生态学方向,以黄土高原和典型温带荒漠为研究区,研究生物结皮的物种互作机制、演替机理与恢复过程,以期利用生物结皮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系统进行改良与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新疆联合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山西师范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等。目前已发表文章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3项。

E-mail: zhangbch@ms.xjb.ac.cn,  zhangbch@sxnu.edu.cn

 

于亚军副教授

 

于亚军,男,自然地理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原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主要开展区域环境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学院黄土高原采煤破坏区生态修复科研团队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煤矿区塌陷地土壤性质演变及植被恢复限制因子研究”和横向项目“山西省霍州市曹村煤矿生态破坏与恢复治理”。当前主要围绕山西省矿区复垦地土壤环境质量问题开展:1. 复垦地土壤理化性质时空演变及改良对策;2. 不同复垦时间及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类型的影响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3. 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形态的时间、剖面差异及影响因素; 4. 不同复垦时间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形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目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担任《土壤学报》、《生态学杂志》、《土壤通报》等刊物审稿人,并获评2018年《生态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王国华副教授

 

 

       王国华男,生态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主要开展风沙区植被与土壤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田庆春副教授

  

      田庆春,男,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第四纪环境演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主要分析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的特点;2)通过黄土、湖泊沉积物等载体来重建第四纪以来环境变化,分析万年、千年尺度气候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分析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异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临汾盆地高分辨率黄土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过程”。目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十余篇。

 

辛未冬博士

 

       辛未冬,女,黑龙江北安市,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原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目前主要开展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会议日程安排

1123日上午:

1 开幕式:宣布会议开始,介绍出席会议来宾与专家(张丙昌副教授)(8:00-8:05)

2 欢迎词:山西师范大学科技处长,苗向阳处长(8:05-8:15)

3介绍特邀专家山西师大地理学院概况(张仲伍副院长,8:10-8:20 

4 会议报告


内 容

时间

报告人

主持人

 

 

 

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8:30-9:00

赵建成教授

张丙昌

副教授

藻类修复退化土壤的技术及机理

9:10-9:40

陈兰洲教授

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及其培育恢复

9:50-10:20

卜崇峰教授

10:20-10:40  茶歇

煤矸山复垦地的质量问题及微生物的指示作用

10:40-11:00

于亚军副教授

陈兰洲教授

临汾盆地高分辨率黄土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特征

11:10-11:30

田庆春副教授

 

 

 

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

14:30-15:00

郑云普

副教授

张仲伍副院长

温带荒漠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演替规律及环境影响因子

15:10-15:40

张丙昌

副教授

15:40-16:00  茶歇

干旱荒漠地区固沙植被演变和土壤变化

16:00-16:20

王国华

副教授

郑云普副教授

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16:30-17:00

辛未冬博士

 

5.会议总结:张仲伍副院长,17:00-17:20

 

 

(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