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团队介绍
1、基本介绍
黄河中游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原有地理科学学院黄河中游水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研究团队(9人)的基础上,于2022年4月28日获批山西师范大学研究中心,2022年12月获批山西省委宣传部智库。
2、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土过程、土壤侵蚀、旱地农业、恢复生态、资源信息化管理等。
(1)黄河中游水土气过程及水资源高效利用
研究聚焦黄河中游,探究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分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剖析水文过程对气象、气候及下垫面变化的响应机制,构建不同下垫面与产流机制的类别及非线性响应关系。同时,研究典型流域暴雨洪水灾害特征,阐释极端暴雨土壤侵蚀致灾原理,评估水沙灾害风险,揭示多目标下暴雨洪水蓄排协调防控机制并提出模式。此外,分析典型极端气候事件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评估环境变化下洪涝与水资源短缺风险,为区域水体流失防治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黄河中游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区,针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微生物 - 土壤 - 植物相互作用、植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揭示驱动土壤养分循环的微生物关键功能群,剖析土壤生物多样性、肥力与植被恢复的作用机理,阐明植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关联及环境驱动因素。结合土壤生物多样性、肥力和植被恢复状况,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致力于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为黄河中游植被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3)黄河中游农田土壤健康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研究聚焦黄河中游坡耕地资源,探究其时空特征与转化机制,以及变化环境下淤地坝滞洪拦沙减蚀机理;阐明淤地坝土地水盐运移和温室气体产生转化机制,提出其提升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途径;依生态条件探寻适配的农业生态布局,结合高新技术分析土地水肥时空分布特征并给出高效利用方案。通过科研、科技与实践融合,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4)黄河中游资源信息化管理
通过建设长期野外水土气生等资源环境信息监测站点,结合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建立黄河中游资源信息云平台,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大数据。


二、科研团队成员
团队负责人:孙从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团队成员:陈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小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小兵(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齐飞(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显(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郭玲鹏(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三、团队成效
1、科研项目主持和完成情况
2021—2024年团队共先后主持在研科技部基础调查专项课题1项,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项,在研其余省部级项目10余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完成山西省哲社规划课题2项,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3项,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
2、发表论文情况
2021年以来团队共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65篇,其中发表SCI论文31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34篇;在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期刊发表SCI特级论文4篇,在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mote Sensing等发表1A论文21篇,1B论文11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国内地理学顶刊发表论文7篇。
3、出版专著、发明专利及咨询报告情况
2021年以来,团队共发表专著3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获批咨询报告3项。
4、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2021年以来,团队积极投身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活动达十余次。孙从建教授、张齐飞副教授等多次在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有效提升了团队学术影响力与交流水平,促进成果传播与知识共享,推动团队不断发展。
5、人才培养和学术兼职情况
2021 年起,团队人才培养成果丰硕。骨干成员 1 人升教授、5 人升副教授,孙从建多次获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称号。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在论文、奖学金、升学方面成绩突出,团队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顶级期刊10余篇。学术兼职上,成员担任超 20 个 SCI 及多个国内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多人在学术组织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