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使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可预知的改变。开展植被恢复背景下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为生态恢复工程的科学实施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然而,早期研究仅考虑某一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往往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功能,进而削弱生态系统维持或提供其他功能的能力,这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系统的健康诉求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生态系统功能理解的加深,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系统可以同时执行多种功能和服务。
生态系统同时提供调节、供给、文化和支持等多种功能或服务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生态系统提供的多种功能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包含权衡(负向关系)、协同(正向关系)和中性(无显著关系)等多个表现类型。研究多功能性的驱动因子有助于理解这些关系。生物多样性现在被广泛认为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驱动力,但具体影响程度还受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
针对上述实际意义和关键科学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缑倩倩副教授与其团队成员王国华副教授和研究生高敏展开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本研究在不同时间序列上,分析柠条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种植年限与调节功能呈显著的二项式相关,多功能性指数与支持和供给功能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即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和供给功能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2)种植年限与营养物质转化与循环呈显著的三项式相关,种植年限与植物养分吸收、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维持、地上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即植物养分吸收、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维持、地上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均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3)多功能性指数与植物养分吸收、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维持、地上初级生产力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植物养分吸收、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维持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的数值越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越大。对EMF的各相关影响功能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维持、地上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对多功能性指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对多功能性指数均具有促进作用。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1033, 41807518)、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801D221336)以及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2019L0463, 2019L0457)支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与土壤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论文信息:Qianqian Gou, Min Gao, Guohua Wang*. Multi-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forests of CaraganakorshinskiiKom with different plantation ages in the hilly andsandy area of Northwest Shanxi, China.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23,34(14):4195-4207.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ldr.4769